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

发布机构:中国投资协会创新投融资专业委员会、新华社《环球》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标准排名

2020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表明,应对全球性危机并实现经济 复苏,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今,气候危机正在对人们的生活、 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广泛而重大的影响。应对气候危机挑战,实 现城市绿色发展,建设绿色城市,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个重大 而紧迫的课题。 

城市汇集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精华,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伴随着城市 化和工业化进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空气污染、水污染、酸雨、 荒漠化等区域性传统环境问题仍在蔓延,而以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 为代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更对地球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 

迄今,国际社会仍未能从根本上遏制全球环境总体恶化的态 势。只有集聚全球智慧,才能共创全球城市的绿色未来。绿色城市 所需的投资规模巨大。国际能源署(IEA)曾估计,到 2022 年全球 每年需要 6000 亿美元的额外投资,以应对气候危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城市逐 渐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早在 2015 年,习近 平总书记就在主持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强调:“城市工作要把 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 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 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 山。”“十三五”期间,中国突出强调绿色发展,向世界展示并贡献了 发展绿色城市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城市的绿色发展,中国投资协会创新投融资 专业委员会、新华社《环球》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 和第三方绿色评级机构标准排名,针对生态环境部重点监测的 169 个城市开展绿色信用评价工作,通过科学评价体系和专业评价方 法,调研编制《2020 中国绿色城市指数 TOP50 报告》,助力城市绿 色建设和开展绿色融资,并为金融监管机构和绿色投资人提供参考 和借鉴。

一、报告编制背景

(一)全球城市绿色发展趋势

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长,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会升高 4℃。如果不加控制,这将对水资源、粮食安全、人类健康和生活水平产生巨大影响,并将持续影响子孙后代。

2015 年,196 个国家签署《巴黎协定》,同意制定长期目标,以“自主贡献”方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减少自身排放,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 1.5℃之内而努力。

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整体排放量的 70%以上。城市减排是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核心。

为实现绿色城市目标,全球不少城市已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并陆续实施。比如,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推广应用绿色建筑、绿色公共空间和节能减排的公共交通工具。还比如,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政策以及法规。

绿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涉及多种解决方案,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能源、实现交通运输电气化、运用建筑节能技术,等等。但是,大多数城市不能仅仅依赖这些解决方案。当城市不能完全实现交通电气化时,就必须对不同的能源燃料进行投资。某些城市还要考虑对净零碳排放或低碳能源发电(例如核电和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进行投资。在成功实施上述措施之后,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全球经济中化石燃料密集型行业的深度脱碳上,包括能源生产、运输、建筑,以及脱碳难度较大的行业——工业和制造业、农业(土地利用以及食品、水的生产)和航空业以及货运业,等等。

欧盟是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区。2020 年 12 月,恰逢《巴黎协定》通过 5 周年,欧盟 27 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峰会上就更高的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决定到 2030 年时,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要比 1990 年减少至少 55%,到2050 年实现碳中和。

根据欧盟数据,要实现碳中和,到 2050年将需要减少 90% 的交通领域排放。城市和地区致力于通过向其能源结构中引入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本地小型节能设施以及支持居民和本地社区生产自身的可再生能源来实现能源转型。

为了实现一个“碳中和”的欧洲,建筑物也必须达到净零排放。鉴于 2050 年将要使用的大多数建筑物已经建成,主要的挑战是对这些现有建筑物进行翻新以使其更加节能。

目前,包括巴黎、伦敦、赫尔辛基、巴利亚多利德等在内的欧洲多个城市及多家企业都与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WGBC)签署了《净零碳建筑承诺书》。签署承诺书的城市承诺到 2030 年所有新建筑将实现净零碳排放,到2050年实现所有建筑净零排放。

以芬兰赫尔辛基为例,其致力于对建筑存量采取措施,以减少能源消耗并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该市 45% 的碳减排与建筑物有关。

全球较大的私人国际房地产公司格罗夫纳集团也签署了《净零碳建筑承诺书》。格罗夫纳承诺,到2030 年除确保其直接管理的财产(包括一些历史悠久的受保护建筑物)实现净零排放外,还致力于推动其投资组合中的所有建筑物(直接和间接管理)实现低碳排放,并到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

在美国的绿色城市当中,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名列前茅。圣地亚哥制定了全市 100% 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计划,并实施零废弃物计划,还在推动使电动汽车成为该市的公共交通车辆。推动使用 100%的可再生能源是圣地亚哥气候行动计划(CAP)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行动计划不断推动圣地亚哥成为“美国最干净的城市”“美国绿色城市的领导者”。

2020 年 11 月 9 日,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全球气候与能源市长盟约(GCoM)和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发布了一项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多达 1000 个城市采取气候行动,落实《巴黎协定》规定,完成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 1.5℃之内的目标,并努力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开始绿色复苏。

(二)绿色城市积极拥抱绿色金融

城市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中心。绿色城市所需的投资规模巨大。国际能源署(IEA)曾估计,未来 10 年,全球每年需要在低碳能源领域投资超过6000 亿美元,以应对气候危机。

尽管市政或城投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情况正在增加,但世界上大多数城市都无法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或者没有足够的项目渠道来发行绿色债券。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长期处于气候行动的最前沿,准备通过扩大和深化气候活动巩固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领导地位,决定到 2025 年将其一半以上的投资绿色化。为此,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制定了绿色经济转型计划(GET)2021-2025,提供更高的绿色投资项目占比,还承诺将专注于与《巴黎协定》目标保持一致,在实施这一计划过程中,还将特别关注循环经济和绿色数字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规模投资计划来启动。将这种投资计划与更加有效的气候行动相结合,并帮助全球向绿色发展倾斜,对于加速向低碳乃至零碳经济的过渡至关重要。GET 2021-2025 提供了通往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还基于在市政和环境基础设施方面的 20 年投资经验制定了绿色城市计划,每年减少价值 7 亿欧元、约 80 万吨的碳排放。这一计划的关键是《绿色城市行动计划》,该文件阐明了特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愿景、战略目标、行动和投资,以优先解决环境问题并实现计划目标。除了优先考虑投资外,绿色城市计划还将帮助人们提高对绿色城市的认识并增加融资。该计划已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等地进行试点推广。

比如,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地铁扩建项目设计对现有地铁系统的能源效率进行升级,项目贷款文件要求该市执行《绿色城市行动计划》,目的是通过该计划和相关的优先投资清单,该市可以更多地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绿色投资机会。

美国绿色城市债券联盟认为,绿色债券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部分,对城市产生重要影响。该联盟的成员组织包括 C40、CDP、谷神星、气候债券倡议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等等。

世界银行预测,仅碳减排一项,城市每年就需要1000 亿美元的投资。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绿色债券市场,寻求筹集碳减排资本的途径。

绿色债券发行人发现,发行绿色债券可带来一系列好处,包括巩固投资者的基础,使其投资更多样化,以及改善城市品牌、增加媒体关注度和公民参与度,等等。大多数绿色债券发行都被超额认购,表明绿色债券需求强劲。

(三)绿色城市的中国智慧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的资料显示,中国70% 以上的碳排放来自城市,其中近 1/3 则来自为大型建筑供热、制冷和供电的能源。

绿色发展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也是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1973 年 8 月,首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徐徐开启了中国绿色环保事业的大幕。时至今日,中国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设立了生态环境部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为推动绿色环保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 年 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聚焦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整洁等方面,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各地区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11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明了绿色发展的方向,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绿色发展的总目标。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强化城市人民政府的系统协同推进作用,城市人民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顶层设计中凸显魄力和决心,才能为绿色发展战略提供有效实施的强力保障。

落实绿色发展成果,要着重发挥绿色金融对城市绿色产业的扶持功能。绿色金融是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重要市场手段,其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撬动经济增长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绿色金融不仅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及治理,更可以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流向绿色发展领域。当前,我国绿色金融政策稳步推进,在绿色信贷、债券、基金和保险等领域均有长足发展。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共发行了 3862 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债券。其中,非金融企业的绿债发行总量较2018 年增长 54%,占 2019 年总发行量的37%。从行业上看,交通占比为 37%,是募集资金投向的最大领域,其次是能源(28%)和水资源(18%)。

截至 2019 年年底,中国国内的绿色债券余额总额为 9772 亿元人民币(约合 1400亿美元),未来 5 年内将有总值 8655 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债券到期,占余额总额的 8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9 年的绿色企业债总发行规模为 479.6 亿元,较 2018 年的213.7 亿元增长 124.43%,成为 2019 年境内贴标绿债市场增幅最大的绿色债券种类。

2020 年 7 月 8 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证监会再一次发布《关于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2020版目录坚持与2019版目录等政策文件相衔接,涵盖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六大领域 203 个项目,可操作性增强,项目范围划分更加清晰明确,能够有效减少由于绿色产业界定不清晰带来的产业扶持政策无法针对实施、监管部门管理盲区以及行业泛绿化等,有助于市场对绿色项目进行准确判断。

这一目录是中国绿色标准化建设取得的重大突破,兼顾新旧标准衔接以及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极大扩展了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空间,有效提升了国内绿色债券支持项目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对促进绿色债券市场健康稳健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二、绿色城市指数评价模型

1. 数据统计时间范围:2019 年 1 月 1日-2019 年 12 月 31 日,部分数据为 2018年和 2017 年全年数据。

2. 原始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发布的公报,各省区市公布的统计年鉴以及生态环境部重点监测的 169 个城市发布的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 年水资源公报等。

3. 绿色城市指数(GC)= 人居舒适系数(LC)+ 绿色交通系数(GT)+ 空气质量系数(AQ)+ 水治理系数(WT)+ 能源消耗系数(EC)+ 废物再利用系数(WR)+ 环境噪声系数(EN)+ 卫生教育系数(MH)+经济发展系数(ED)+ 财政管理系数(FM),每个系数满分均为 10 分。

4. 人居舒适系数(LC)= 人口密度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5. 绿色交通系数(GT)= 城市人口 /汽车保有量 + 公共汽(电)车拥挤度 + 城市轨道交通拥挤度 + 人均道路面积

6. 空气质量系数(AQ)= 城市废气污染物排放量 + 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7. 水治理系数(WT)= 人均用水量 +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 + 人均节约用水量 +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

8. 能源消耗系数(EC)= 人均城市供气量 + 人均城市集中供热量 + 人均能源消费量

9. 废物再利用系数(WR)=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 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

10. 环境噪声系数(EN)= 环境噪声声效等级

11. 卫生教育系数(MH)= 城市人口 /执业(助理)医师 + 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 + 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

12. 经济发展系数(ED)=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人均可支配收入

13. 财政管理系数(FM)= 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

14. 评分明细:城市人口 / 汽车保有量、公共汽(电)车拥挤度、城市轨道交通拥挤度、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用水量、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节约用水量、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人均城市供气量、人均城市集中供热量等 10 个系数满分均为 2.5 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人口密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人均能源消费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等 11 个系数满分均为 5 分;城市人口 / 执业(助理)医师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 2 个系数满分均为 3 分;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和环境噪声声效等级2 个系数满分分别为 4 分和 10 分。将上述 25 个指标按照正态分布模型,以标准差调整后的期望值作为最佳值取满分,并依照正态分布曲线上离散程度由最佳值对应的满分向两侧递减修正计算得出。

三、中国绿色城市发展现状

(一)大城市人居舒适相对较差 

1.常住人口密度。 

通常来讲,大城市具有人口虹吸效应,但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导致大城市人口规模超过一定水平时,城市居住、交通与环境等“大城市病”也日益严重。因此,标准排名将常住人口密度作为衡量城市人居舒适系数的关键指标。 

从标准排名监测的数据来看,2019年约有21个城市的常住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 1000人,在生态环境部重点监测的169个城市中占比为12.42%。其中,深圳市常住人口密度最大,约为每平方公里6728人。此外,常住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000人的城市有 5 个,分别是上海(3830人)、东 莞(3368人)、厦门(2525人)、 佛山(2103人)和广州(2059人)。常住人口密度大于每平方公里1000 人的城市还有海口、漯河、常州、成都、珠海、嘉兴、苏州、南京、 天津、武汉、北京、郑州、无锡和中山。 

正态分布图显示,2019年常住人口密度处于每平方公里16~687人的城市数量最多, 达 116个。处于每平方公里 687~1158 人的城市数量较多,约为45个。 

通常来讲,城市常住人口越多,在住房、交通等方面成本越高,居民生育率越低,城市发展越不健康。而常住人口过低的城市,通常经济、医疗、教育、服务等跟不上。因此,标准排名综合多种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按照正态分布模型排列,得出常住人口密度最佳值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海口市以每平方公里1002人最接近该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常住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绝大部分都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这也说明了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针对该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通过落地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人口分布,改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比如,2019年4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任务。

各城市积极响应。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实现天津“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2020年3月2日,天津市发改委发布《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文件,放宽落户政策。12月,青岛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也降低了落户门槛。 

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随着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断推广林荫道路、立体绿化、绿道绿廊和郊野公园等建设,使中国城市绿色空间得以全面拓展。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为14.11平方米,比2017年增加0.1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7年的40.9%提升为41.11%。从标准排名监测的数据来看,2018年约有88个城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了全国平均值,在169个城市中的占比为 52.07%。 

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20平方米的城市有9个,分别为东营(28.60平方米)、东莞(24.06平方米)、广安(23.86平方米)、泰安(23.14平方米)、广州(22.95平方米)、临沂(20.93平方米)、德州(20.80平方米)、莱芜(20.14平方米)和滨州(20.11平方米)。 

此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14.15~16.41平方米之间的城市数量较多,约为49个,在 169个监测城市中的占比为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11.89~14.15平方米之间的城市数量约为46个,在169个监测城市中的占比为27.23%。 

然而,包括上海、武汉和西安在内的11个城市, 2018年年底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却低于10平方米,上海更是以8.49平方米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169个城市中位居倒数第2。 

值得关注的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于前三甲的城市均超过23平方米,且这3个城市都比较注重绿色人居环境的建设。以排名第1的东营为例。2016年,东营市为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制定了《东营市实施三年增绿计划建设绿色生态东营总体规划方案(2016-2018年)》,集中3年时间,着力增加林木资源总量,改善生态环境,因此2019年东营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有了显著提升。 

综合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国土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国土绿化工作还需把握新时期推进国土绿化的原则要求,不断提高国土绿化的质量效益;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还需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以大工程带动国土绿化工作大发展;义务植树工作还要进一步深化,需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城乡造林绿化发展依然不平衡,需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创建绿色生态乡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资源管护有待加强,绿色产业还需加快发展…… 

(二)深圳和北京公共交通最便捷  

随着城市机动化发展,小型汽车数量不断攀升,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和交通拥堵引起人们的重视。“绿色交通”是指为减少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发展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标准排名通过汽车保有量、公共汽(电)车拥挤度、城市轨道交通拥挤度、人均道路面积等4个指标对绿色交通系数进行阐释。 

1.汽车保有量。 

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对城市交通系统和空气质量都是巨大的考验,因此标准排名选取该指标作为衡量绿色交通的关键指标。 

据悉,2010年开始,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开始飞速增长,近几年的汽车销量均稳居全球第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26150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762万辆),比上年末增加2122万辆。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每1000人拥车量为173辆。

169个城市中有112个披露了汽车保有量数据,银川的汽车保有量最高,为 2.47人/辆。平均不到3人就拥有一辆汽车的城市还有佛山(2.98人/辆)、无锡(2.91人/辆)、海口(2.83人/辆)、中山(2.80人/辆)、昆明(2.79人/辆)、金华(2.71人/辆)、郑州(2.68人/辆)、太原(2.65人/辆)、东莞(2.62人/辆)呼和浩特(2.56人/辆)和苏州(2.56人/辆)。平均10人以上才拥有1辆车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宜宾(10.52人/辆)、泸州(10.61人/辆)、遂宁(12.55人/辆)和内江(13.02人/辆)。 

正态分布数据显示,汽车保有量处于2.63人/辆~3.78人/辆的城市数量最多,为29个;汽车保有量处于4.94人/辆~6.09人/辆的城市次之,为23个。汽车市场存量规模巨大并保持持续增长,任何一辆燃油汽车都是巨大的“污染源”,希望未来人们能够积极购买节能减排效果更好的新能源等绿色汽车。 

2.公共汽(电)车拥挤度。 

随着城市规模日益壮大,公共交通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中国正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倡导绿色出行。标准排名将公共汽(电)车拥挤度作为衡量绿色交通系数的另一关键指标。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全国拥有公共汽(电)车69.33万辆,比上年增长2.95%。全国拥有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65730条,比上年增加5140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33.6万公里,比上年增加13.7万公里。 

169个城市中有63个披露了公共汽(电)车拥挤度数据,其中深圳以348.08 人/辆公共汽(电)车成为公共交通最便捷的城市,乌鲁木齐以805.26人/辆公共汽(电)车位居第 2,长沙以874.79人/辆公共汽(电)车成为探花。 

公共汽(电)车拥挤度低于1000人/辆的城市还有北京、南京、厦门、呼和浩特和广州。同时,公共汽(电)车拥挤度高于5000人/辆的城市有咸阳(5823.80人/辆)、潍坊(6025.45人/辆)、资阳(7361.77人/辆)和德州(8165.48人/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市间的公共汽(电)车实有营运量也存在较大差异。 

交通运输部2016年发布的《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求的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随着城市公交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城市公交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制度建设和落实取得实质进展;城市公交供给侧改革取得突破,服务针对性和精准性显著提升,优选公交成为出行习惯,广大群众的出行也将更安全、更高效、更舒适、更便捷。 

3.城市轨道交通拥挤度。

与公共汽(电)车拥挤度相似,城市轨道交通拥挤度也是绿色交通的关键指标。近年来,各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未来乘坐地铁(轻轨)将成为城市绿色出行的亮丽风景线,地铁将成为城市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141公里,已建成轨道交通购置车辆数为 25364辆, 在全国31个拥有运营地铁(轻轨)的城市中,北京以3808人/辆成为轨道公共交通最便捷的城市,上海以4852人/辆位居第二,深圳以4948人/辆居第三。南京和武汉紧随其后,分别为5289人/辆和6154人/辆。 

轨道交通运营车辆超过1万人/辆的城市有成都、苏州、重庆和天津;沈阳、宁波、无锡、贵阳、合肥、广州、大连等7大城市轨道交通拥挤度位于2万 ~3.5 万人 / 辆之间;青岛、东莞、南昌、昆明、长沙和郑州6大城市位于5 万~10 万人/辆之间;哈尔滨、南宁、淮安、佛山、西安和福州位于10 万~25 万人/辆之间;肇庆成为轨道交通最拥挤的城市,超过50万人/辆。 

可以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越便捷。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拥有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90条,比上年增加19条,拥有轨道交通运营里程6172.2公里,比上年增加877.1公里,年内轨道交通完成客运量238.7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2%。 

此外,太原、呼和浩特、长春、徐州、常州、南通、句容、温州、海宁、绍兴、金华、芜湖、厦门、济南、洛阳、东莞、三亚、都江堰、贵阳、蒙自、兰州、天水和乌鲁木齐等城市已于2018年加入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队伍中来。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在建轨道交通长度高达5400公里,计划配置轨道交通车辆23645辆。 

在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城市轨道公共交通将迎来更加有序、健康的发展,行业前景也将更加明朗。

4.人均道路面积。

人均道路面积又称“人均道路占有率”,最能综合反映一个城市的拥挤程度,是标准排名衡量绿色交通系数的最后一个指标。标准排名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人均道路面积达 16.7平方米。2018年约有101个城市人均道路面积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滁州人均道路面积最大,为42.57平方米。 

另外,有8个城市2018年人均道路面积不足10平方米,分别为内江(9.80平方米)、郑州(9.77平方米)、朝阳(9.71平方米)、深圳(9.10平方米)、昆明(8.53平方米)、北京(7.57平方米)、上海(4.58平方米)和葫芦岛(4.17平方米)。 

可以发现,经济发展越快、规模越大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相对越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大城市的人口众多、交通拥挤。当前,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普遍超过了交通拥堵水平下的城市交通承载能力,导致城市“交通病”愈加严重,行车难、停车难的症状不断加剧,给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不少城市通过对机动车拥有和使用采取行政性限制措施、实施绿色交通鼓励政策、加快公共交通建设等多项举措,来降低机动车“上路率”,提升城市道路交通承载能力。 

(三)南方城市空气质量较优   

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空气质量是我国近年来持续关注的重点,各省市多措并举,城市环境正在持续向好,但环境空气质量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因此,标准排名选取城市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系数的指标。 

1.城市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近年来,中国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铆足了劲,从多个污染物排放源头入手,多措并举进行精细化监测和治理。短短几年时间,各城市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减少。从标准排名监测的数据来看,海口的城市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每万人23.58 吨,成为披露该项数据的30个城市中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少的城市,北京以每万人24.80 吨排名第2,上海以每万人35.12 吨排名第3。

而贵阳则以每万人517.48吨成为人均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城市,银川以每万人462.17吨紧随其后,西宁以每万人496.09吨成为污染物排放量第三高的城市,呼和浩特和乌鲁木齐的废气污染物排放量也超过每万人300吨。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全面开展,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 

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从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来看,2019 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4.01~4.96之间的城市数量最多,高达44个;在4.49~4.96之间的城市数量次之,约为 29 个;在4.96~5.43之间和 5.43~5.90之间的城市数量并列第3,为21个。

而在169个监测城市中,该指标位列前10的城市分别为拉萨(2.22)、海口(2.24)、舟山(2.67)、黄山(2.81)、福州(2.91)、厦门(2.98)、雅安(3.01)、丽水(3.06)、贵阳(3.13)和深圳(3.19)。除拉萨外,位居前10的空气质量优良城市均位于南方,这与其所处的地域条件密切相关。

大气污染主要由污染源和扩散条件决定,其中扩散条件包括地形条件和气象条件两方面。由于北方气候干燥、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固着能力差,沙尘携带的细微颗粒物在空气中可以滞留很久,更易在城市中形成雾霾天气。而南方城市因为湿润多雨,扬尘等不及北方严重,此外多山地,容易形成局部对流,在无强气流的情况下,扩散条件要优于北方。 

在多方治理下,全国空气质量逐年提高,重点区域细颗粒物浓度显著下降。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1.7%和2.4%。其中,北京 PM2.5浓度大幅下降, 从每立方米89.5微克下降到42 微克,创历史新低,降幅为46.9%。 

经过20年的持续推进,北京市与燃煤直接相关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已从 1998年的每立方米120微克降低到2019年的4微克。但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并非一劳永逸。北京市仍要聚焦重点,压实责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狠抓督察检查整改落实,同时以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坚为重点,防止环境问题反弹,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城市节水和污水治理能力差距较大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地区间分布不平衡、天然降水量年际和季节变化均大,致使不少城市水资源缺乏,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发展建设中水资源治理也是重中之重,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型城市、统筹规划、加强管理以逐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标准排名选取人均用水量、人均节约用水量、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作为衡量绿色城市水治理系数的关键指标。

1.人均用水量。

衡量城市节水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均全年用水量。2019年,沧州的人均全年用水量最低,仅为8.09吨;其次为邢台,约为9.20吨;第3为衡水,为10.03吨。

其他人均全年用水量低于30吨的城市还有保定(11.28吨)、廊坊(17.37吨)、邯郸(17.49吨)、咸阳(20.66吨)、张家口(21.25吨)、承德(22.89吨)和唐山(26.37吨)。值得注意的是,人均用水量较少的城市大部分位于河北,在节水、治水方面也较为突出。这与河北省严格管理水资源、敦促落实水资源保护、完成相关生态修复等举措不无关系。

2019年成都、上海和广州等31座城市的人均全年用水量位于300~500吨之间,而岳阳、铜川、 马鞍山和鄂州等城市的人均全年用水量超过600吨,其中鄂州更是高达1502.31吨。

2.人均节约用水量。

衡量城市节水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均节约用水量。节约用水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城市的合理用水水平,减少新水的取用和不必要的排放,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用水的质量。

研究发现,2018 年全国节约用水总量达50.84亿吨,重复利用率达79.95%。

数据显示,人均节约用水量处于0~10.49吨的城市数量最多,达110个,占监测城市的65.1%。其中,人均节约用水量最多的城市是宜昌,为103.87吨。人均节约用水量超过10吨的城市还有衢州(36.51吨)、黄山(35.90吨)、深圳(28.92吨)、东营(21.59吨)、大同(20.50吨)、广州(20.02吨)、兰州(19.56吨)、绍兴(16.79吨)、泰州(14.96吨)、常州(14.40吨)、乌鲁木齐(14.11吨)、沈阳(12.64吨)、青岛(12.50吨)、晋中(11.11吨)、淮北(11.07吨)、淮安(10.75吨)和莱芜(10.32吨)。

城市水资源治理,首先是节约水资源,保证经济建设;其次是减少污染源,减轻供水及污水废水处理基础设施的负担。

3. 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

工业企业用水效率不高,导致工业企业用水量大、工业废水排放多,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因此,标准排名选取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作为衡量城市污水治理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资阳的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3吨,哈尔滨为2.19吨,海口为2.57吨,成为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少的3个城市。

此外,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超过10吨的城市有银川(10.07吨)、武汉(10.64吨)、天津(11.59吨)、上海(13.01吨)、广州(13.46吨)、南京(17.56吨)、杭州(23.71吨)和湖州(25.48吨)。

在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降低工业对水资源过量消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8年下降5.7%和8.7%,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

4. 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

与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相似,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是衡量城市污水治理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吕梁的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27吨,黄冈为3.55吨,周口为5.50吨,成为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最少的3个城市。

与以往相比,吕梁的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得到了有效控制。2019 年,吕梁市政府发布的《吕梁市水污染防治2019年行动计划》指出,吕梁强化了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具体措施包括强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加装进水水质及水量自动监测设备;完善污泥处置设施建设;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进一步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等等,严格落实《山西省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与此同时,吕梁还狠抓工业污水防治,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废水治理设施提标改造。

全市所有工业企业外排废水(矿井水除外)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项主要污染物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煤矿外排矿井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新增省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出水自动监测数据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

此外,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少的城市还有沧州(5.95吨)、信阳(6.44吨)、临汾(6.83吨)、邢台(7.03吨)、宿州(7.32 吨)、达州(7.43吨)和忻州(7.58吨)。

超过100个城市的城镇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低于100吨,而南京、广州、东莞、深圳和珠海的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100吨,其中珠海超过139吨,约是吕梁的42倍。

(五)大城市能耗相对较高

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快速城市化对能源的需求提出了新挑战,因此标准排名将能源消费系数作为衡量城市绿色指数的关键指标,并通过人均城市供气量、人均城市集中供热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三大指标对能源消费系数进行说明。

1.人均城市供气量。

人均城市供气量是衡量城市能源消费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城市燃气生产和供应行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城市燃气的气源主要有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三大类。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供气总量分别为29.79亿立方米、1015.33万吨和1443.96万吨。

研究发现,2018年人均供气量最少的3个城市的分别为吕梁(3.80 吨/万人)、黄冈(12.41吨/万人)和朝阳(14.86 吨/万人)。

人均供气量超过400吨的城市有上海(496.86 吨/万人)、兰州(509.57吨 /万人)、西宁(526.46 吨/万人)、东莞(528.33 吨/万人)、广州(566.20吨/万人)、珠海(596.27吨/万人)、银川(679.13吨/万人)和大连(709.13吨/万人)。

而乌鲁木齐、阳泉、北京、深圳的人均供气量超过1000吨/万人,其中深圳超过1249 吨/万人,约是吕梁的330倍。

值得注意的是,人均供气量较多的城市通常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西气东输路线前端的城市。

人工煤气由于成本高、气质差以及气源厂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环境,正在逐步退出人们的视线。2019年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供气总量分别为27.68亿立方米、1040.81万吨、1608.56万吨。可以看出,我国人工煤气供气总量占比小且呈下降趋势,2019年较2018年下降7.08%。

而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便宜的能源更受青睐。目前,我国城市燃气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已经形成了优先采用天然气的格局,城市燃气消费以天然气为主。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7.29%,天然气城市燃气消费量达 1064万吨。

2.人均城市集中供热量。

我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对于城市供热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季供暖消耗了大量化石燃料,其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是引起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供暖锅炉启炉时由于治污设施运行不稳定,也会额外增加污染物排放量,容易出现区域性污染过程。

标准排名选取人均城市集中供热量作为衡量城市能源消耗系数的另一关键指标。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集中供热量为38.14亿吉焦,其中蒸汽供热量达 5.77亿吉焦,热水供热总量32.27亿吉焦。

数据显示,在80个北方供暖城市中,2019年,宿州的人均供热量最少,为 0.004吉焦,淮南为0.335吉焦,襄阳为0.343吉焦,成为人均供热量最少的 3个城市。

此外,人均供热量较少的城市还有渭南(0.390吉焦)、菏泽(0.393吉焦)、池州(0.400吉焦)、南阳(0.419吉焦)、黄石(0.463吉焦)、滁州(0.473吉焦)和漯河(0.483 吉焦)。

而哈尔滨、西宁、沈阳、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的人均供热量超过15吉焦,其中呼和浩特超过30吉焦。越冷的地区供热量越大。

3.人均能源消费量。

人均能源消费量是衡量能源消费水平的最后一个指标,通过综合能源消费量测算人均能源消费量,没有公布的城市通过用电量、燃料消费等进行测算。

据国家统计局核算,2019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8.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3%。其中,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4%,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2019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上年下降4.1%。

在过去11年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2019年较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逾40%,但从2012年以来均处于低增速状态。

具体到各个城市,因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能源消费量亦不同。

标准排名监测的数据显示,2019年宿州以1.29吨标准煤成为人均能源消费量最低的城市,南充以1.40吨标准煤排名第2,毫州以1.42吨标准煤位居第3。

根据正态分布模型测算发现,人均能源消费量在1.91~3.54吨标准煤之间的城市数量最多,高达54个;在3.54~5.16吨标准煤之间的城市数量为32个,在169个监测城市中的占比约为61.87%。

由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量的依存度相对较高,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其能源消费量也相对较高。例如,深圳、苏州和宁波的人均能源消费量超过8吨标准煤。

随着“十三五”时期国家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我国能源节约优化成效显著。2019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2012年以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

近年来我国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形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增长、以煤油气为基础的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时,我国持续推动能源技术革命,以绿色低碳为方向,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此外,在“一带一路”机遇下,中国正积极开拓国际合作,加大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的能源消费量将有更大改善。

(六)废物再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固体废物数量增长很快,如何有效且恰当地处理数量庞大的固体垃圾,成为事关城市经济发展以及水资源、土壤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大问题。因此,标准排名引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和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作为衡量城市废物再利用系数的关键指标。

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固体废物排放量一度呈现爆发式增长,人均固废排放量超过某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受环保政策约束,各地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作非常重视。2017年,中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18.1亿吨。

从标准排名监测的169个城市来看,2017年莱芜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最高,为每人19.22 吨;滨州次之,为每人7.48 吨;排名第3的是昆明,为每人3.04吨。

除上述3个城市,进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前10的城市还有淄博(每人2.87吨)、乌鲁木齐(每人2.78吨)、铜川(每人2.42吨)、太原(每人2.33吨)、银川(每人2.24吨)、聊城(每人2.22吨)和南京(每人2.12 吨)。

从正态分布的测算模型中可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在每人0.02 ~1.94 吨之间的城市数量最多,为41个;在每人1.94~3.86 吨之间的城市数量居第2,为9个。

中国各个城市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较大,利用难度也大,这也增加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再利用的难度。

根据上述数据,中国各个城市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较大,利用难度也大,这也增加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再利用的难度。各城市需要围绕自身的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实现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性能及高附加值。

2.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

垃圾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排出量大,成分复杂多样,如不能妥善处理,就会污染环境,影响环境卫生。因此,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社会化处理尤为重要。标准排名将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作为衡量废物再利用系数的另一关键指标。

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2.26亿吨,日无害化处理能力达76.62万吨。

数据显示,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最大的城市是拉萨(0.597吨),东莞(0.547吨)排在第2,深圳(0.523吨)位列第3。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较好的城市还有海口、珠海、厦门、乌鲁木齐、北京、西安和太原。

正态分布监测数据显示,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在0.061~0.121吨之间的城市数量最多,共有68个;其次是0~0.061吨之间的有33个;在0.121~0.182吨之间的有24个。

此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4206.2万吨,同比增长6.2%。

为了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设施及水平,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等。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建立。2019年中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有1183座,同比增长8.4%。

(七)噪声污染防治成为城市治理重点

《2020 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2.4%,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74.4%;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3分贝,昼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 66.8分贝。

此外,2019年全国“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53万余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20.24 万件,占全部举报的 38.1%,排在第2位,仅次于大气污染。

2019年,全国共发布332份有关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规章和文件,有10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461 个县级城市开展并完成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工作。

 为此,各地方政府开展了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绿色护考”行动等工作,针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 为改善声环境质量提供了保障。

标准排名研究发现,日照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仅为51分贝,在标准排名监测的169个城市中是最安静的城市;舟山、淮南和临沂并列第2,均为51.5分贝;排名第3的是盐城,为51.8分贝。

环境噪声声效等级小于53的城市还有沧州(51.9分贝)、重庆(52分贝)、忻州(52分贝)、衢州(52.3分贝)、资阳(52.4分贝)、安庆(52.4分贝)、长治(52.7分贝)、咸宁(52.7分贝)、南充(52.9分贝)和张家口(52.9分贝)。169个城市之间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相差较小,其中有99个城市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为51~60分贝。

从正态分布测算的模型来看,环境噪声声效等级在54.12~55.15分贝之间的城市数量最多,为28个;在55.15~56.18分贝之间的城市数量位列第2,为18个。

从区域分布看,江苏、重庆建设施工噪声问题较为严重,分别占全国同类型举报的26.0%和 22.2%;河南、河北、山东工业噪声问题相对突出;广东、福建、广西、江苏社会生活/娱乐噪声较突出。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发布332份有关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规章和文件,有10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461个县级城市开展并完成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工作。

目前,各地继续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对噪声法中规定的四类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正积极采取各项污染防治措施。

在上海、沈阳、重庆、佛山等城市,多家噪声超标企业被查处并被要求按期完成噪声治理;深圳、武汉、太原、长治、吕梁、南昌、上饶、长沙、张家界等城市均要求在建施工工地安装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加强监管。

(八)医疗卫生及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卫生和教育都事关民生大计,标准排名选取卫生和教育作为衡量绿色城市的指标,并通过人口 / 执业(助理)医师、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指标来综合分析。

1. 城市人口 / 执业(助理)医师。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具有明显的刚性消费特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医疗健康行业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也给医疗卫生行业带来巨大挑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居民对医疗物资、数字医疗的需求爆发式增长,各界对整体医疗资源匮乏产生担忧。因此,卫生医疗资源持续增长、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尤为重要。故标准排名将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作为衡量城市绿色发展的一个关键指标。

标准排名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人口/执业(助 理)医师排名位于前3的城市分别为拉萨(180人/医师)、太原(185人/医师)和雅安(187人/医师), 相当于每个医师要服务180多人。

进入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前10的城市还有北京(203人/医师)、杭州(212人/医师)、乌鲁木齐(215人/医师)、昆 明(219人/医师)、银川(222 人/医师)、郑州(232人/医师)和济南(233 人/医师)。 

根据正态分布模型测算,在297人/医师~355人/医师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最多,为40个;在 355人/医师 ~414人/医师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居于第2,为 36个;在238人/医师~297人/医师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排名第3,为21个。上述3个区间的城市数量在监测的169个城市中占比为 57.4%。

而驻马店、眉山、亳州和达州则超过600人/医师,达州更是高达757人/医师,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相对不足。

可以预见,经此一疫,国家和民众将加大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同时人们对健康的投入将日益增大,诊疗服务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同时,人口增长、 寿命延长以及收入水平改善都会推动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

2. 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

城市公厕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功能和城市文化的窗口之一,同时也是公众生活便利性和质量的体现指标之一。因此,标准排名引入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作为衡量城市绿色指数的一个指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2018年呼和浩特公厕数量达每万人8.11 座,位列首位;包头以每万人5.84 座的公厕数量排在第2;拉萨以 每万人4.97 座紧随其后。

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大于2座的城市还有昆明、厦门、西安、无锡、阳泉、鄂州、上海、深圳、北京、常州、西宁、长春、乌鲁木齐、 莱芜、东莞和连云港。

数据显示,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在0~0.89座的城市数量最多,达104个;0.89~1.70座的 城市数量排第2,为42个。上述两个区间的城市在169个城市中占比达86.39%。

整体来看,城市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普遍较低。随着文明城市、旅游城市、绿色城市、花园城市等创建,希望未来在城市建设中公厕的数量、质量、便利性和环保性都能得到提升。

3. 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一个城市的人口受教育水平通常反映且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未来发展潜力。不少城市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源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期带动经济发展。因此,标准排名引用每十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这一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卫生和教育系数的关键指标。

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是北京,每10万人高达 31499 人,居首位;南京排第 2,每10万人占26119 人;武汉市以每10万人占25191 人排第 3。

其他进入每10万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前10的城市还有乌鲁木齐(24702 人)、太原(23528 人)、西安(22005人)、上 海(21952 人)、兰州(21294 人)、呼和浩特(20859 人)和沈阳(20391 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乌鲁木齐、太原、 呼和浩特、兰州、沈阳等城市代管农村人口较少(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代管县市及农村人口包括在内作为整体统计),在技术层面超过上海、西安等传统教研中心城市, 以及具有经济发展优势的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

正态分布模型显示,每10万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数量在5457~8350人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最多,为71个;在2563~5457人之间分布的城市数量居于第二,为37个。

可以看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大都是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教育呈现东西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区域不平衡。可以预见,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未来城市受教育人口数量会持续上涨。

(九)东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情况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城市的绿色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标准排名引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系数的两个指标。

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经最终核实,2019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下称 GDP)为986515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核实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称人均GDP)约为70581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为10054美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首次突破1万美元,为美国人均GDP(6.51万美元)的15.44%。

2019 年,169个城市中约有70个城市的人均GDP超过全国人均GDP,在所有监测城市中的占比约为41.42%;有超过一半的城市人均 GDP不及全国人均GDP。

相比之下,东部城市的人均GDP要高于中西部城市。其中,深圳依托人口红利实现了20.35 万元的人均GDP,独领风骚;紧随其后的是无锡,约为18万元;苏州则以17.92万元夺得第3;珠海以17.55万元位列第 4。

在前四名中,江苏省有两个城市上榜,这与江苏整体工业较为发达不无关系。

人均GDP超过15万元的城市共有10个,比上年增加了4个。排名第5~10的是南京、北京、上海、广州、常州和杭州,这 6个城市的人均 GDP在15万~17万元之间。

人均GDP在10万~15万元(不含15万元)之间的城市共有24个,包括武汉、宁波、厦门、长沙、东营、佛山、镇江、扬州、南通、青岛、福州、舟山、合肥、绍兴、郑州、嘉兴、东莞、泰州、宜昌、鄂州、济南、成都、湖州和南昌。

标准排名研究发现,2019年人均GDP在2.87万~4.48万元之间的城市数量最多,为41个;其次是4.48万~6.09万元之间,为40个;紧随其后的区间是6.09万~7.70万元,约有29个城市。

在监测的169个城市中,邢台以2.87万元的人均GDP排在最后一位。从4个一线城市排名来看,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均进入前 10。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人均GDP排名由2018年的第5下降到2019年的第8,而上海人均GDP 由2018年的第11上升到2019年的第7。

2. 人均可支配收入。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另一指标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比2018年增长 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

标准排名对169个中国城市数据的监测和调研显示,2019年约有71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0773元,在所有监测城市中的占比约为42.01%。 

总体而言,4个一线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超其他城市。上海以69442元位居榜首,北京以67756元居第2,深圳凭借 62522元排名第三,而广州以 60153元排在第4位。

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的城市共有19个。除上述4个一线城市之外,苏州以60109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第5位。此外,杭州、南京、宁波、厦门、无锡、佛山、嘉兴、绍兴、东莞、舟山、珠海、温州、 长沙和中山等14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5万元。

从集中度来看,约有93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万~3万元之间,有39个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万~4万元之间,两者在169个城市中的占比为78.11%。

值得关注的是,该项排名榜尾的周口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8321元,是榜首上海的 26.38%。

由于东部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是诸多领域 的“试验田”和“示范区”,因此该地区城市经济发展 一马当先,并保持领先地位。不过,随着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之 间的城市发展差距将不断缩小。

(十)财税管理与市政建设投资差距较大

财政税收管理调节着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城市建设中,财政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视,其不管用于城市的教育、公共卫生、学校,还是民生、科学、文化, 都对于城市的建设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积极实施财政税收管理对于城市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标准排名引入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两大系数来衡量城 市的财政税收管理情况。

1. 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标准排名对169个中国城市数据的监测和调研显示,一线城市的财政税收管理能力较强。

其中,上海以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5万元拔得头筹,深圳以2.81万元居第2位,北京以2.70万元列第3位。整体来看,三个一线城市的差距不大。

财政收入被视为一个行政区域的重要硬实力,决定着该区域在城市建设、民生支出等方面的投入。上海、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由于人口集聚效应,整体的财政收入总量更为可观。

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入前10名的城市还有拉萨(2.09万元)、苏州(2.07万元)、杭州(1.90万元)、南京(1.86万元)、厦门(1.79万元)、宁波(1.72万元)和珠海(1.70万元)。

前10名的城市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等均位于长三角地区,而深圳、厦门、珠海等位于东南沿海,仅有北京位于北方地区、拉萨位于西南地区。其中,拉萨是因常住人口较少,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 算收入跻身前五。

有分析人士认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冀地区,是目前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综合实力最强的都市圈,自然诞生了诸多财政收入较高的城市。

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纷纷落地,将给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城市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标准排名研究发现,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万元的城市数量约为24个,占所监测城市的比重为14.20%。除上述前10名的城市外,还包括无锡、天津、武汉、乌鲁木齐、舟山、青岛、常州、郑州、嘉兴、长沙、东营、广州、绍兴和湖州。

而运城市以1612元的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居169个城市的最后一名,排名第1的上海是其18.31倍,这也反映出财政收入存在着地域不平衡性。

此外,正态分布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1611~4401元之间的城 市数量最多,高达79个,占所有监测城市的比重为46.75%;在4401~7190元之间的城市数量为45个,占所监测城市的比重为26.63%。

2. 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 

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各类公共基础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的基础骨架,不但反映着城市的环境管理水平和城市建设的文明程度,更是城市人文服务的重要体现。因此,标准排名引入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作为探究城市财政税收管理能力的另一关键指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城市用于供水、供气、供热、轨道交通、桥梁建设、园林绿化、市容环境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投资额达20123亿元。

标准排名监测的169个城市的数据显示,2018年厦门以18127元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位居首位,并且是该指标过万元的唯一城市。武汉以9864元排名第二,珠海以8020元紧随其后。

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大于4000元的城市有15个,除厦门、武汉、珠海之外,还有南京(7384元)、呼和浩特(7273元)、北京(5905元)、成都(5553元)、郑州(4861元)、太原(4707元)、贵阳(4627元)、杭州(4587元)、乌鲁木齐(4356 元)、广州(4237元)、福州(4206元)和西宁(4017元)。

这些城市中,北京是首都,武汉、南京、杭州、成都、郑州、太原、贵阳、广州、福州和西宁均是省会城市,而呼和浩特、乌鲁木齐是首府城市,珠海和厦门则属于经济特区。

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城市,对一个省的意义,不仅局限于交通、产业、经济的聚集,更重要的是人才虹吸效应。在各省普遍打造“强省会”、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大背景下,提高公共服务优势能够吸引到大量人口,但同时更严重的“城市病”也有可能随之而来。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改进可以缓解城市的拥堵,自然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在公共设 施上的投资额度也较多。

四、“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特点

综上所述,依据人居舒适度、绿色交通、空气质量、水治理、能源消耗、废物再利用、环境噪声、卫生教育、经济发展和财政管理等10大方面、25个细分指标系数分数,经汇总计算得出生态环境部重点监测的169个城市绿色指数,按照指数大小排序得出《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

由于篇幅所限,标准排名未能将169个城市绿色指数的25大系数原始数据一一公布,仅选取绿色城市指数排名前50的城市以及最能代表绿色城市指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环境噪声声效等级和每万人拥有公厕量等9大系数原始数据予以公布,以供参考,同时展现该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一)南方城市领跑绿色指数

《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厦门以94.8的绿色指数得分摘得桂冠,深圳和舟山分别以93.6和93.3的得分排名第2位和第3位。

数据显示,2019年厦门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870元,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18127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9平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0,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80.1吨,人均能源消费量为6.6吨标准煤,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0.5吨,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为55.8分贝,每万人拥有公厕量为4.0座。

2019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522元,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2517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4平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2,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33.2吨,人均能源消费量为10.6吨标准煤,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0.5吨,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为57.2分贝,每万人拥有公厕量为2.5座。

2019年舟山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568元,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1339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6.8平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7,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7.6吨,人均能源消费量为2.8吨标准煤,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0.3吨,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为51.5分贝,每万人拥有公厕量为1.8座。

可以看出,绿色指数排名前3的城市,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环境噪声声效等级和每万人拥有公厕量等指标方面各有优劣。

例如,厦门在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和每万人拥有公厕量方面具有优势,而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能源消费量、空气质量方面排名靠前;深圳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每万人拥有公厕量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舟山则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能源消费量、生活污水排放和环境噪声治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根据绿色城市指数评价方法,绿色指数大于90的城市还有昆明(92.2)、贵阳(91.8)、福州(91.4)、上海(90.9)、北京(90.8)、海口(90.6)、广州(90.5)、重庆(90.3)、青岛(90.3)和珠海(90.1)等10个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和青岛以90.3的绿色指数并列第10,但各个指标表现不同。2019年重庆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920元,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为2466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7.1平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1,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40.2吨,人均能源消费量为2.4吨标准煤,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0.2吨,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为52.0分贝,每万人拥有公厕量为1.4座。

而2019年青岛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452元,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3500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6.8平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4,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50.4吨,人均能源消费量为8.5吨标准煤,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0.3吨,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为56.5分贝,每万人拥有公厕量为0.9座。

可以看出,青岛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更有优势。而重庆在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环境噪声治理等方面更有优势。

绿色指数在85~90之间的城市有22个,分别是台州(89.7)、呼和浩特(89.5)、黄山(89.2)、拉萨(89.2)、宁波(88.8)、苏州(88.6)、杭州(88.6)、绍兴(88.5)、嘉兴(88.5)、雅安(88.0)、丽水(87.7)、东莞(87.2)、惠州(87.2)、成都(87.0)、南京(87.0)、湖州(86.8)、佛山(86.4)、无锡(86.4)、南宁(86.1)、西宁(86.1)、温州(85.5)和南昌(85.2)。

绿色指数在80~85之间的城市有14个,分别是长沙(84.6)、武汉(84.6)、衢州(84.3)、大连(84.1)、张家口(83.7)、遂宁(83.7)、资阳(83.4)、承德(83.4)、金华(82.9)、南通(82.6)、中山(82.2)、哈尔滨(81.5)、长春(81.0)和银川(80.5)。

绿色指数在75~80之间的城市有14个,分别是广安(79.9)、日照(79.8)、扬州(79.8)、镇江(79.6)、常州(78.3)、天津(78.0)、济南(77.7)、沈阳(77.7)、合肥(77.2)、郑州(76.9)、西安(76.9)、兰州(75.4)、乌鲁木齐(75.2)和盐城(75.2)。

绿色指数在70~75之间的城市有4个,分别为徐州(74.3)、绵阳(73.1)、咸宁(72.7)和宜春(72.7)。

在《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中,北方城市整体排名较为靠后,仅有北京、青岛进入前10;上榜的北方城市共为17个,分别是北京、青岛、西宁、大连、张家口、承德、长春、银川、日照、天津、济南、沈阳、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和徐州,在上榜的67个城市中占比为25.37%。

(二)一线城市领跑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中,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较大,排名第7的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69442元。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位数即第34位的福州,为38719元,仅为上海的一半多。承德以21828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最后一名,不足上海的1/3。

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4个一线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6万元,分别为69442元、67756元、62522元和60153元,并在《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榜单中均进入前10。

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于5万元的城市还有苏州、杭州、南京、宁波、厦门、无锡、佛山、嘉兴、绍兴、东莞、舟山、珠海、温州、长沙和中山。

从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来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从一二三四线城市来看,一线城市总体远高于二三四线城市。

一般而言,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的城市,经济越发达,对优势资源的吸附力越强,进而形成一系列的正向效应,不过这类城市也可能遭遇难以支撑人口超负荷增长的“大城市病”问题;而此项排名靠后的城市则有必要在调节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多下功夫,比如出台人才引进的利好政策、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三)厦门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最大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但反映着城市的环境管理水平,更是城市人文服务、综合发展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

在《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中,城市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差距较大,厦门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最高,为18127元;紧随其后的是武汉(9864元)和珠海(8020元)。

此外,上榜城市中还有16个城市的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不足1000元,分别为湖州、遂宁、丽水、黄山、衢州、惠州、台州、嘉兴、承德、拉萨、资阳、广安、张家口、中山、咸宁和东莞。其中,中山、咸宁和东莞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甚至不足100元。明显可以看出,各城市间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差距较大。

当前我国经济较快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面临道路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城市供水、燃气、热力等市政公用设施供需不平衡,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处理率低等问题。

城市间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额差别问题,从侧面反映了资金投入依然不足,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缺口较大。因此,不少城市需要加大力气补齐短板,加快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并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以此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四)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较小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化关系到每一个居民,渗透到各行各业,覆盖全社会。

住建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为14.11平方米。尽管如此,在《2020中国绿色城市TOP50》榜单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低于14.11平方米的城市仍高达37个,在67个上榜城市中的占比过半。其中,拉萨、上海和海口成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小的3个城市,上海仅为8.5平方米。

在该项指标中,东莞以24.1平方米拔得头筹;广安位居第2,为23.9平方米;广州夺得第3,为23.0平方米。

近年来,东莞市狠抓造林绿化。东莞于2017年实施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继续将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森林、湿地改造为高品质公共绿地,让森林、湿地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湿地。

2019年《东莞市森林小镇建设总体规划》出台,提出突出绿化亮点、体现一镇一特色。截至2019年年末,东莞市建成区绿地率为43.76%,绿化覆盖率为35.86%。

尽管中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数据显示,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为20 ~40平方米,甚至高达60 ~70平方米。中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五)拉萨、海口和舟山空气质量最好

在《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榜单中,排名前6的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均低于3.5,分别是厦门(3.0)、深圳(3.2)、舟山(2.7)、昆明(3.4)、贵阳(3.1)和福州(2.9)。

上榜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超过5的有日照(5.0)、徐州(5.3)、西安(5.5)、天津(5.5)、郑州(5.6)和济南(5.9)。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城市均位于TOP50榜单38名以后。

而拉萨、海口和舟山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3个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低于2.7。

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并指出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多措并举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2019年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就有8项提前完成。

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9%,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31微克,同比下降8.8%,其余主要污染物均同比下降。同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4.3%,同比上升11.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49微克,同比下降9.3%。其中,北京优良天数比例为73.1%,同比上升8.7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39微克,同比下降7.1%。

(六)广东上榜城市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最高

《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显示,上榜城市中人均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最少的3个城市是资阳(8.0吨)、宜春(8.6吨)和广安(9.1吨),均小于10吨。

此外,研究发现,在67个上榜城市中,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小于50吨的城市数量为32个,不足一半。

数据显示,12个上榜城市的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80吨。其中,厦门、沈阳、长沙和北京超过80吨,拉萨、上海和武汉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90吨。

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100吨的城市有南京(112.8吨)、广州(123.2吨)、东莞(131.9吨)、深圳(133.2吨)和珠海(139.1吨)。这五大城市均位于南方,属于广东省的城市就有4个,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较高,也与南方气候炎热,洗澡、洗衣等更加频繁有关。

近年来,我国的污水处理能力稳步提升。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2019年全国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超过每日2.1亿立方米,污水管网长度达57万公里。

但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仍存较多短板弱项,与实现美丽中国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污水收集管网短板较为突出、毛细血管缺失、设备老旧破损、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不平衡、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滞后等现象广泛存在。

据此,政府对环境保护及污水处理行业的持续政策重磅落地。疫情之下,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监管工作,生态环境部紧急印发通知出台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2020年7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要求到2023年,县级及以上城市设施能力基本满足生活污水处理需求,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升,城市市政雨污管网混错接改造更新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和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七)银川人均能源消费量最大

研究发现,《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监测到能耗数据的59个上榜城市中,有5个城市的人均能源消费量超过了10吨标准煤,分别是银川(17.5吨标准煤)、乌鲁木齐(10.7吨标准煤)、常州(10.7吨标准煤)、深圳(10.6吨标准煤)和东莞(10.1吨标准煤)。

而黄山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5吨标准煤,不足能源消费量最大城市银川的1/10。作为西北较小的内陆省会城市,银川也不是最寒冷的城市,能耗却最高,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2019年,银川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1.2%,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9.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6.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约为6.3%。其中,宁东工业园区耗能在银川全市占比高达83.3%。

《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显示,23个上榜城市的人均能源消费量超过5吨标准煤,除银川、乌鲁木齐、常州、深圳、东莞外,杭州、金华超过7吨标准煤,宁波、绍兴、日照、青岛、佛山、苏州等10大城市均超过8吨标准煤。

相对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城市,其人均能源消费量也相对较高。例如,深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522元,人均能源消费量为10.6吨标准煤;青岛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452元,人均能源消费量为8.5吨标准煤;而宜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822元,人均能源消费量为2.1吨标准煤。

近年来,不少城市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厦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从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变为主力军。长沙也通过改善产业结构、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大力推广建筑节能以及新能源公共汽车的普及等方式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舟山大力推进光伏发电应用,进一步完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苏州推进绿色制造,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尽管能源消耗总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随着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中国各城市的能源结构必将进一步优化,能源绿色发展也将取得重大进展。

(八)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普遍不足

《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显示,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大于0.5吨的有4个城市,分别为拉萨(0.60吨)、东莞(0.55吨)、深圳(0.52吨)和海口(0.50吨)。

而金华、嘉兴、雅安、丽水、承德、咸宁、遂宁、盐城、资阳、广安和宜春11个城市的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不足0.1吨。

研究发现,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超过0.3吨的城市数量仅16个,占比为23.4%。整体来看,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仍在快速增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仍相对不足,大部分建制镇的生活垃圾难以实现无害化处理,垃圾回收利用率有待提高。不少城市需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补短板”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广东省建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72座,总处理能力达每日14.9万吨,设施数量和总处理能力多年居全国首位。

2021年1月1日,《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施行,突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设置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运输与处理、设施建设与保障等专章,细化投放、收集、运输、处理4个关键环节的分类要求。

此外,当前江苏省八成垃圾焚烧处理,占比居全国第一,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成效明显。目前,全省共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96座,日处理能力从2015年的6.24万吨增长到目前的8.89万吨,提升42%。全省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9%,其中城市生活垃圾从2017年开始实现100%无害化处理。

(九)日照最安静,中山噪声大

在67个上榜城市中,台州、嘉兴、雅安、西宁和宜春5个城市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数据缺失,其余62个城市中日照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最低,为51分贝,堪称最安静的城市;只有中山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超过60分贝,为60.3分贝。

环境噪声声效等级超过55分贝(含55)的城市为28个,占比为45.16%,其中包括深圳、厦门、贵阳、海口、福州、青岛、广州、上海、宁波、杭州、武汉、郑州和西安等大城市。

值得关注的是,在4个一线城市中,北京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为53.7分贝,远低于深圳。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法规政策建设,积极开展地方性标准的制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部门协调机制。2020年6月1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始施行,条例重点整治广场舞音响扰民行为,对公园景区文明游园作出了规范。

2020年5月1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制定的《建设工程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技术规范》(DB4403/T63-2020)正式实施。该技术规范是国内首个关于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技术规范,细化了《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对建筑施工噪声防控的管理要求,为建设、施工单位提供技术指导,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监管依据。

此外,上海市持续推进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并应用新技术开拓噪声管理思路。2020年12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开始施行,对乘坐轨道交通的乘客行为进行规范,其中新增禁止乘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等条款。

(十)呼和浩特公厕最便捷

在《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中,呼和浩特拥有公厕数量达每万人8.1座,位列首位;而资阳和宜春拥有公厕数量最少,为每万人0.2座,排在榜单末尾。

上榜城市中,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大于2座的城市有14个,分别是呼和浩特、拉萨、昆明、厦门、西安、无锡、上海、深圳、北京、常州、西宁、长春、乌鲁木齐和东莞。

综合来看,城市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普遍较少。按照住建部的规定,在城市繁华地段,每300 ~500米必须有一座公厕。在其他位置,也要保证每750 ~1000米有一座。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建有公共厕所14.73万座,拥有公共厕所不足每万人3座。

总体上看,各城市公厕建设的数量明显增加,但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空间拓展也比较广,很多城市的公厕数量仍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配备标准。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城市在进行老城改造、道路翻修时,拆掉公厕却没有及时重建,导致公厕数量不断减少。

未来在城市建设中,不光要增加公厕数量,还要合理布局,更要提升公厕人性化建设和品质,以及提升公厕环保化、节约化和智能化。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在绿色发展的时代大势下,发展绿色城市成为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落实到城市的绿色发展当中。全球环境问题要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协同解决,在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作出贡献。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美好家园。实现城市绿色发展,既要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也需要推动消费生活模式绿色转变。

必须在全球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大力节约各类资源,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绿色交通,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节约、健康、科学、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绿色发展。

同时要进一步减少金融资本向传统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大绿色金融对绿色产业和绿色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从而倒逼城市发展和经济产业的绿色转型。

让我们携手同心,共同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危机,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更加绿色美好,我们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