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神器”护航,绿色金融助推绿色建筑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绿色发展也上升至国家战略。

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早在两年前,中央深改组就提出,要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也表明了未来政策对绿色发展的态度。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已经出台了很多提高新旧建筑能效的政策和措施,而确保资本向绿色建筑和节能改造领域流动至关重要,这会极大地影响中国可持续城市化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这就需要加强金融机构评估能源效率项目的能力、改变管理模式、增加银行能源效率和绿色建筑项目的可担保性,以及支持性的政策框架体系。 

绿色建筑发展任重道远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作为城市居住的载体,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关注。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既有建筑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然而,过去几十年建筑业快速发展,让我国在取得了巨大建设量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

据中国建筑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7年)》显示,2015年中国建筑能源消费总量为8.57亿吨标准煤,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

随之而来的是数量不断攀升的建筑垃圾,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达24亿吨左右,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

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做过一个测算: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至600吨;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至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

这意味着,发展绿色建筑,迫在眉睫。世界银行预计,到2030年前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70%的减排潜力在建筑节能方面。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对绿色建筑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2017年5月,中国住建部印发的《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国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东、新疆、江苏和河南等各省市对于绿色建筑也均有不同的政策支持。2015年,河南省住建厅和财政厅联合发出《关于加快推动我省住房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出推行住房全装修,用公积金贷款购买绿色二星级以上住房,贷款额度可上浮20%。

此外,开发企业建设绿色建筑除可获得中国住建部和财政部给予的国家补贴外,还将给予河南省级财政补贴,绿色建筑奖励政策执行期限暂定3年。

然而,绿色建筑若要走向市场化,真正做大、做强,必须以绿色金融作为重要后盾。近年来,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能耗信贷指引、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等。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又共同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覆盖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等各领域绿色金融体系,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由政府推动,并发布政策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绿色经济体。

绿色信贷:倒逼绿色发展

2007年,中国银监会便开始倡导绿色金融,提出了《节能减排授信指导意见》。2012年又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2015年初又颁布了全球第一份《能效信贷指引》。银监会制定了绿色信贷关键实时评价指标,把绿色信贷分解成300余项指标。

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0%。从节能减排效果看,我国主要银行机构所支持的绿色信贷项目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87亿吨、节水6.2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35亿吨。

国家开发银行贷委会正局级专职委员卢汉文介绍,截至2017年底,国家开发银行绿色信贷已经突破了1.7万亿元;同时在“一带一路”区域投放了1600亿元左右,余额也有1200亿元。

“一个行业真的要发展,开始阶段可以完全靠政策扶持,但真正要发展起来,必须要符合市场原则的,也是可持续的。”在4月举行的2018绿金委年会“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论坛上,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中心主任张勇淼指出。

在他看来,对于绿色建筑来讲,绿色信贷有着一定的倒逼作用。“比如企业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如果你不改造,我银行给你做金融系统,抵押贷款的时候我就不支持你。”

针对消费者来讲,人们在购买绿色建筑需要按揭时,银行可以优先提高效率,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所以这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包括从人民银行的这个政策下,给予支持这些方向,银行也愿意这样做。”张勇淼说。

据悉,2015年,江苏和浙江就分别发布了绿色建筑条例,规定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两星级以上贷款额度可以上浮20%。

资料显示,自2015年以来,国家进出口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已经开始在境内外发行绿色金融债、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等则以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的能源管理合同项下的未来收益权作为质押提供贷款;国家开发银行以合法拥有碳配额的控排企业提供的可交易的碳资产作为主要质押物,为其提供项目融资。

绿色债券:已成全球最大市场

绿色金融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绿色债券。

2017年3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实行鼓励政策,鼓励市场主体投资绿色公司债券,支持证券交易所建立绿色公司债券板块,上海深圳交易所对绿色债券的申报受理审核建立了绿色通道。

联合赤道绿色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刘景允认为,绿色债券在未来的潜力巨大。其优势在于:发行利率低、声誉品牌好、快速批复等。

他认为,对企业讲,做绿债可获取一些政策红利,另一方面也能展示自己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比如说我们到恒隆广场去购物,门口贴一个牌子绿色建筑,顾客就愿意在里面多逛一逛,呼吸新鲜空气,那么运行企业的收益也就自然回来了,对地产企业来说也就有动力,把这个建筑做成绿色建筑。”

刘景允表示,目前在国内融资难现象普遍,企业的发债意愿较高。“如果这个建筑做成绿色建筑就可以发行的话,企业是非常愿意的。”

目前,在支持绿色建筑领域方面,市场上已发布的有4支绿色债券:龙湖地产做的绿色企业债,珠海华发做的绿色公司债,上海临港做绿色公司债,还有嘉实资本做的ABS。

2016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进入快车道,到去年10月末,累计发行超过了4000亿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绿色保险:提供信用背书

在相关政策支持下,近年来保险资金用到绿色投资范围不断扩展。比如参与了京沪高铁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及为很多新能源、新型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包括环境修复,生态农业投资等。

根据保监会发布的数据,2017年前三季度,保险资金实体项目投资中涉及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与环境防治和污染防治等绿色产业的债权投资计划规模达到6166.75亿元。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责任保险事业部副总经理傅晓亮认为,相比于前端的金融是助推器,保险对于开发商,则更像是一个监督的过程。

“绿色保险推进过程当中,最大的痛点是在评价体系上面。”傅晓亮指出,绿色建筑评价是以设计图纸出发的,但建筑盖成、运营后,它是否属于绿色建筑就难以确定。

在他看来,保险应该承担信用背书的作用——保证让企业投融资之后,顺利建成一个绿色建筑,得到应有的资本回报;保证消费者能够拿到手的就是绿色建筑。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开发商没有完成绿色建筑的这个承诺。我们也可以把这个信息作为信用的记录,给到政府部门,作为开发商的信用目录。” 傅晓亮说。

绿色基金:关键是创新

从过去十多年投资实践来看,绿色基金的长期表现往往高于综合性基金,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中美绿色基金总裁白波认为,绿色基金的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更多发力:第一,基金要扮演更加主动性的角色,作为股东方参与到很多的项目上;第二,做绿色投资要有可持续性,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行业里面去;第三,要创新,包括软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基金从股权投资的方式,结合创新融合绿色+的方式,可以协助更多的资金,进入绿色建筑的领域。”白波说。

另一方面,业内指出,对于保险来说,信息的披露和共享至关重要。这能推进节能环保技术信息、企业违法信息、社会信用信息在节能环保管理部门、产业管理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金融机构业务管理难度和成本。

截至2017年11月,我国基金管理公司推出以环保、低碳、新能源、清洁能源、可持续治理和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公墓基金101只,规模8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与普通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高成本。资本逐利,绿色建筑的高成本应如何看待?

对此,白波表示,目前整个房地产行业在发生巨大变化,从增量地产走向存量地产。从全周期来看,虽然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在初期较高,但是以后运营成本则较低,尤其是长租公寓、仓储物流地等精细化业态,是它的优势。

“从供给侧改革来讲,这是消费升级,给予消费者品质生活。” 张勇淼指出,在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的理念下,使用绿色建筑可以减少居住成本,还能减少对居民健康的损害。

敬请期待6月28日新华社总部举办的“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2018中国绿色智慧地产论坛